6月已近尾声,川西高原上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侯古莫镇,昼夜温差依然在10摄氏度以上。千亩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沐浴高原阳光,在微风中摇曳生长。彝族乡民吉付尔西顺着蜿蜒小径走向田块深处。与旁边田块相比,他的豆玉套作种植基地坡度平缓、植株整齐。
侯古莫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袁宇君摄
“你看这连绵起伏的山脉,跟成都平原太不一样了。”顺着吉付尔西的手指指向,记者看到了大片大片坡度大于50度、无法机械化种植的土地。吉付尔西把自己的土地整到能够实现机械化的标准,花了不少力气。
并不优渥的自然条件,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老年种植户语言不通,近年来的极端干旱……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美姑县将如何破局,完成主动承担的5万亩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示范任务?关键点依然藏在科技里。
种植大户揭秘配套方案
“语言不通没关系,观念落后也不怕。只要用行动做出样板,村民看到成效自然会效仿。”这是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教授雍太文团队和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共同想法。
此前,雍太文团队一行曾多次前往当地,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大豆新品种及地方品种26个,建立2个示范基地,引入成都大美种业、先正达等公司以保障种子、拌种剂、除草剂需求,筛选出适宜当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的大豆品种齐黄34,并在大豆玉米种植、收获、病虫草害等田间管理方面,给种植示范户吉付尔西提供技术指导。
侯古莫镇种植户试用播种机。顾米嫦摄
在专家帮助下,吉付尔西学会了播种前全田撒施有机肥,无机肥氮肥按底肥:拔节肥:穗肥=3:2:5比例施用,其它管理措施参照当地常规模式进行。种植时的具体方案,仍是大豆玉米行比4:2,玉米窄行行距40厘米,间距6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密度3500株/亩,大豆密度8000株/亩。
专家还在机具的选择、使用、参数调配方面提供支持。今年春耕,吉付尔西用上了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2.45万元/台,需配合拖拉机使用)。这种先进播种机可以对玉米进行先播,留足间隔待后期时机成熟播种大豆。
去年,侯古莫镇试验基地通过测产,带状间作玉米产量与当地净作相当、亩增间作大豆80公斤,大豆净作亩产150公斤左右。他预计,在科技加持下,今年的产量会更高。他准备把这套技术,教会其他乡亲。
专家团队力破“困难模式”
大凉山黄茅埂西麓,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分明,光照资源丰富。为给当地后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参数提供明确的参考,专家团队在美姑县安排了四名长期驻扎的研究生开展试验探究,试验涉及三个海拔高度的玉米大豆的最佳株距行比配置、大豆玉米品种选配、适宜播期、有机无机肥配施等因素。顾米嫦就是其中一位研究生。
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昨天凌晨4点睡觉,今早7点又开始工作了。”6月27日,其他学生放暑假了,作为农学学子的顾米嫦珍惜农忙时间,依然忙碌在海拔2500米的拉马试验地,从一个个小区选取符合试验要求的玉米大豆,测量其基础数据叶面积、株高、茎粗,看似简单,但在反反复复中,几个钟头便过去了。
去年,美姑县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大豆扩种4.5万亩。今年,美姑县主动承担了5万亩的示范任务,分别下达到18个乡镇,其中侯古莫乡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500亩。在顾米嫦看来,自己的工作能破除种植“困难模式”,帮助这里的种植户更好地种植大豆玉米,为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再辛苦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打造豆玉种植“高原样板”
美姑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中心主任吉物拉莫告诉记者,在美姑县传统的种植模式下,部分种植户为了获得高产而不合理用肥,造成了土壤板结;不合理的播期导致玉米出苗率极低,每穴播种量可达6至8株,但出苗率却只有2至3株;机械化普及率低,当地种植玉米、大豆、土豆等作物全靠人工打窝种植。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低。
为什么要在美姑县开展研究?雍太文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全川不具代表性,但当地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在川西高原地区具备普遍性,这里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记者了解到,为了逐一攻克上述难题,国家设立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四川大凉山地区特色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累计投资1870万元,美姑县是七个项目实施县之一。如今,美姑正以拉马现代粮油农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开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高粱种植综合性粮食园区,打造“一园一带多基地”粮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确保粮油产量稳产保供,努力打造豆玉种植“高原样板”。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4264082?from=iosapp&app_id=cbgc